记得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秦始皇兵马俑是除埃及金字塔外现存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历史悠久,是中华瑰宝。那时候交通不便,家里收入有限,一探秦俑之“芳容”也就成了一种奢望,以至于看了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本人还误以为秦俑是在真身上覆盖陶土制成的,说与他人听,却引得一片笑语。
这次有机会去西安,能够近距离对话秦俑,瞻仰古代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也可算达成一个小心愿。6月份的西安已步入盛夏时节,热辣的太阳、烫脚的地面、烤炙的羊肉味,随处可见头戴白帽的回民以及满大街的面食餐馆,便是我对西安的初印象。没来得及细品西安的味道,我已迫不及待向目的地秦始皇兵马俑出发了。
现挖掘出土的兵马俑坑共有四座。一二三号坑均已满员,四号坑据说是陶俑尚未搬入,秦朝便灭亡了,可见兵马俑建造之宏伟。当一号坑便呈现在面前时,我不禁为之一颤。一排排陶制士兵整齐有序得站立,表情庄重肃穆,好似一场残酷的厮杀即将吹响号角。一号坑为东西朝向的长方形坑,听导游讲一号坑陶俑在古代属于中军的战斗序列,其规模甚是壮观。方阵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就是现在俗称的敢死队,其视死如归的表情令人畏惧。战国时代秦人之彪悍凶狠在七雄中最是有名,在商鞅变法前,穷弱的秦人便是用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牺牲精神,守卫着自己的生存之地。后期的秦国经过变法图强,军事实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终于可以傲视中原六国了。
二号俑坑呈曲尺形,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后期的秦国已经将军队建制细化成多个兵种,各军种分工明确,专业性强,协同作战能力出色。这可从出土的骑士俑、跪射俑、战袍武士俑、六射俑、御手俑、立射俑、车士俑等姿态各异的文物中得到佐证。
三号坑整体呈凹字形,学者考证为一二号坑的司令部。三号坑比较小巧,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变法后的秦国实行“废除世袭爵位,奖励军功”的政策,奖励的办法便是看斩敌首之数目,攻城拔寨之能力。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下,普通士兵作战总是特别勇猛,平民子弟升堂拜将,也就不算是件希奇的事了。在战国时代有四大名将之说,其中的两位来自于秦军大营。一位是被称为“人屠”的白起,长平一役坑杀赵国主力40万军马,令后者一蹶不振。另一位是始皇时期统一华夏的前敌总指挥王翦,尽遣秦军主力逐鹿中原,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
一路参观秦俑旅程,简直可以用“震撼”两字来表达我的心情。据了解,兵马俑平均身高为1.7m—1.9m,秦俑之奇在于面部表情,百态面容绝无拷贝。一张张平凡西北大汉的朴素脸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这不禁让人感叹对古人的精巧技艺,中华国宝之宏伟雄奇,可谓不虚此行。(金洋公司张凯帆)